《jinnianhui金年会·(金字招牌)诚信至上校报》“校报有约”栏目以记者访谈学科带头人的形式,连续对jinnianhui金年会·(金字招牌)诚信至上一级学科博士点作介绍,加深了师生对jinnianhui金年会·(金字招牌)诚信至上学科建设的了解。该报521期(10月31日)介绍了jinnianhui金年会·(金字招牌)诚信至上“化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全文如下:
为学科“化学反应”催化加速
——jinnianhui金年会·(金字招牌)诚信至上化学学科发展纪实
□本报记者:张吟 陈艺真
“任何一项事业,只要你足够热爱,足够投入,就会像产生某种化学反应一样,严谨对待每次试验,增添加速反应的催化剂,甘愿为它奉献青春,一同做历史的见证者。”说起自己所钟爱的化学学科,林金火教授露出灿烂的微笑。
千淘万漉 历久弥新
“jinnianhui金年会·(金字招牌)诚信至上化学学科始于1907年建校伊始时的理化选科,可谓历史悠久。1949年后,由华南女子学院化学系、福建协和大学化学系、福建省立师范专科学校化学系、福建研究院工业研究所等相继合并成立福州大学化学系,1953年更名为福建师范学院化学系,1972年再次更名为jinnianhui金年会·(金字招牌)诚信至上化学系。2002年由化学系、高分子研究所和实验中心整合为现在的化学与材料学院。”林金火教授谈及学科发展沿革深有感慨。
“虽经历多次合并、重组,但jinnianhui金年会·(金字招牌)诚信至上化学学科承前启后,在学校发展中一直具有重要地位,黄维垣、卓仁禧、姚建年3位校友当选院士,汪联辉等成为国家杰青,陈田安、林朝成为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
以1964年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专业开始招收研究生,1981年获得首批硕士学位授予权为新起点,化学学科进入了快速发展轨道。随后,物理化学、无机化学和有机化学于1984年、1985年相继获硕士学位授予权。1995年,“高分子材料”获批为福建省高校“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
“学院的发展强大,离不开老一辈学者专家们的拼搏,”林金火教授道,“今天,要感谢包括胡炳环教授在内的诸多前辈对学院发展作出的贡献。”
作为化学与材料学院首任院长,胡炳环教授不断整合学院学科优势,凝练学科特色,2003年领衔申报的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博士点获批。得益于此,高分子化学与物理获批为福建省重点学科,福建省高分子材料重点实验室、福建省功能材料研究与新技术开发公共实验平台、福建省改性塑料技术开发基地、福建省环境友好高分子材料工程研究中心、福建省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科研教学平台相继获批建设。凭借这些基础与条件,才有今天的化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化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林金火教授介绍道:“能获得一级学科博士点,是几代人努力追求与拼搏的结果,如甘景镐、余宝笙、陈寀、张其昕、陈富玉、蒋家俊、陈琼琳、陈文定、金章岩、胡炳环、章文贡等一批名师和名学者,为jinnianhui金年会·(金字招牌)诚信至上化学学科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甘景镐教授作为我国化学界的知名专家,1964年开始招收研究生,长期致力于中国生漆等天然高分子的研究,造诣很高。余宝笙教授和陈寀教授分别为生物化学和无机化学的人才培养作出了积极贡献;张其昕教授致力于电化学的研究,为物理化学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胡炳环教授将生漆的研究继续发扬光大,在防腐蚀新材料领域取得了具有国际影响的创新性成果,产品在全国几十个大中型企业得到广泛应用,并产生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使jinnianhui金年会·(金字招牌)诚信至上一直被学界誉为世界生漆研究的核心单位之一。
章文贡教授致力于稀土金属有机功能高分子和无机纳米团簇/聚合物杂化材料的研究,以新型铝体系偶联剂为核心的多项成果先后实现工业生产和大规模应用,社会经济效益显著,获得福建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受到学界的关注。
林金火教授深有感触地说:“我们一直坚信,学科的良好发展最需要的是人才,尤以优秀学科带头人带动学科发展最为直接。从长远看,更需要完善引进和留住人才的机制和措施。”目前化学学科已有教师91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45人,硕士学位29人,教授32人,副教授33人,讲师26人,双聘院士1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国家级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1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福建省优秀专家3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2人,福建省“双创人才”1人,福建省新世纪人才5人,福建省百千人才工程人选6人,“闽江学者”特聘教授3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5人。
“我们仍在不断地吸收一些优秀的学者,同时培养学科建设的尖子研究员,使化学这个学科的整体实力不断殷实壮大。”林金火教授的眼神里透露着希望的光彩。
创新学科特色 科技服务产业
“化学是一门历史悠久而又富有活力的学科,它的成就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林金火教授表示,长期以来学科高度重视产学研紧密结合,充分利用自身优势与企业合作,实现了服务社会功能。
仅1985~2000年间,离子交换树脂、电解二氧化锰生产新工艺、纤维态电解二氧化锰、玻璃纸塑化剂、蔗渣制取木糖、新型鞋用胶、新型电化铝材料、新型填充母料、热弹性新型鞋用材料、安全橡胶地砖、橡胶地砖胶粘剂、有机锡高聚物海洋防污涂料、GPC分子量分布测定仪、AC系列活性碳酸钙、PEP填充母料、ABS填充母料和新型热溶胶粘结剂等40多项研究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并在全国推广应用,创造了重大经济效益。尤其是以中国生漆为特色的天然高分子的研究和应用开发,多项科研成果在化工设备防腐、工艺美术漆器等行业得到广泛应用,“生漆成分及其应用研究”曾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内外首创的“漆酚钛螯合高聚物防腐蚀涂料”在全国几十个大中型企业中应用,解决了化工设备防腐难题,获得1998年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我国独创的新型铝体系偶联剂的研究,解决了铝酸酯的易水解与缔合不稳定性两个难题,其系列成果先后在国内四十多家企业实现工业化生产,产品二十多年来一直得到广泛应用,获得1989年福建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自2002年学院成立以来,化学学科与省内外数十家企业密切合作,科研水平得到大幅度提升,一批优秀科研成果转化工业生产,获得省级科学技术二等奖8项、三等奖11项。其中,国家863计划项目“青藏铁路用高分子材料的研究”的研究成果,在湖南株洲时代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转化工业生产,产品广泛应用于青藏铁路全线和其它铁路线上,对提高我国高分子轨道部件性能和轨道交通建设水平具有重要促进作用;福建省“十一五”科技重大专项专题“稀土‘壳一核’无机粉体改性塑料研制及产业化”所研发的产品,已在福建万旗非金属材料有限公司、福建百事达生物材料有限公司、福州市杰邦新型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福建亚通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福建振云塑业股份有限公司、福建恒杰塑业新材料有限公司等建设了3万吨生产线;“工业废水电化学处理新技术”、“氧化稀土掺杂复合抗菌EVA发泡环境友好材料”、“高光效可驱虫环境友好塑料薄膜的研究”、“高性能高透气单向拉伸薄膜专用树脂研究”、“抗菌保鲜聚乙烯包装薄膜研究”、“复印墨粉专用色素炭黑的研制”和“综合利用瓷土尾矿及黄金尾矿制备加气混凝土砌块”等科技成果,分别在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川西北油气田、泉州三盛橡塑鞋材有限公司、晋江市塘市塑料厂、南安长利塑胶有限公司、晋江塘塑合成材料有限公司、南平荣欣化工有限公司、福建万旗非金属材料有限公司等企业转化工业生产和应用,社会经济效益显著。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等方面的研发体系,获得福建省海西建设重大专项资助,并与深圳松鼎实业公司、LG麦克隆公司等建立了协作关系,研究成果即将进入产业化应用。
“学校的科学指导与有力支持是化学学科得以发展的强大后盾,”林教授表示,“在学校建设高水平理科的思路引领下,我们注重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举,既跟踪国际前沿又努力创新,推进产学研合作和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他总结了学科建设的几点成功经验:第一、把服务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为学科建设的方向;第二、把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学术队伍建设作为推动学科建设的内在动力;第三、把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推动作用的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作为学科建设的重点;第四、把培养造就一批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学术带头人和建设学科梯队作为学科建设的关键。
对于学科目前在国内所处的地位,林教授欣慰地告诉我们,依托福建省高分子材料重点实验室和福建省化学实验室示范中心等学科建设平台,整合了现有人才队伍,形成学科集中优势,已使学科的教学水平保持省内领先、国内先进;部分研究方向在国际上有了一定知名度,一批科研成果达到国内先进或领先水平,并实现产业化,为区域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人才培养数量和质量、实验室规模和条件已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具备承担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的能力和条件。
机遇和挑战并存 学与研百花齐放
谈及学科发展面临的挑战,林金火教授清醒地指出目前学科中各方向发展不够平衡的现状。尽管高分子化学与物理方向具有明显的优势与特色,物理化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等方向也具有很好的发展势头,但要获得更大的发展,仍需合理平衡学科发展方向。
林教授希望学科未来把重点转向下属各二级学科的共同进步,二级学科的协调发展会对一级学科综合实力的提升产生巨大推动作用。按照科研与教学、人才培养兼顾的发展思路,他希望尽快建成具有创新精神的科研团队,多渠道创建研究基地;巩固并突出高分子化学与物理的特色和优势,使之成为国家重点学科,带动其它二级学科共同发展,增强学科竞争实力;强化学科的社会服务功能,重点建设一些面向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和顺应国家和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趋势的交叉学科与边缘新兴学科,加大科研成果的转化,形成产业化规模,使jinnianhui金年会·(金字招牌)诚信至上化学学科成为我省在科研、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中一支不可忽视的生力军。
(宣传部 李玉莲)